同辉尊长园开园第一天,便迎来一对银发苍苍的夫妻,俩人拄着拐杖,婆婆在前,爷爷在后,这样一前一后走近了我们同辉养老,也走过了他们风雨精彩的几十载。我同这对老夫妻相处2个月来,慢慢了解到他们幸福的背后,曾经有过一段由军歌曲开出的爱情花,这朵美丽的爱情花绽放了他们华丽人生几十年!
婆婆张桂珍,1937年出生于武汉,也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(又称卢沟桥事变)的前一个月。七七事变开始掀起全面抗日,战火纷纷的年代,要生存下来实属不容易。当时她家里勉强撑到年底,也就在日本血洗南京,南京大屠杀之后,可怜的小姑娘随同父母一起逃难到重庆,从此成长于重庆,定居扎根并服务于重庆,成为名副其实的巴山儿女。
爷爷王世福,1934年出生于江苏,建军节后一天生日。婆婆与爷爷的母亲是亲姐妹,两家本是亲戚,因路途遥远,再加之那个特殊的年代,父母之间鲜有走动,偶有的书信联系便是维系亲情的唯一方式,两个孩子自出生到成年也未曾有见面的机会。
时光流转,岁月更迭,两个孩子在不经意中转眼长大成人。出生在战火纷纷的年代,两个年轻人从小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及对和平的渴望及军人的敬仰,爷爷毅然绝然地选择参军入伍,服役在江苏徐州。婆婆也是成长为亭亭玉立、貌美如花的姑娘,而且对军人的那种崇拜到了痴迷的程度。上个世纪50年代初,抗美援朝战争打响,爷爷是志愿军之一。革命歌曲、军队歌曲唱响大街小巷,让无数青年热血沸腾,尤其是一首《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》,在婆婆心中无数次唱响,每唱一次,心中总会涌动起那个远在朝鲜战场中浴血奋战的表哥,一种莫名的牵挂时时萦绕在脑海。就这样,两个年龄相仿、兴趣爱好特别投缘的表兄妹更是书信频繁,两颗年轻的心就这样慢慢靠近。彼此的牵挂和欣赏,慢慢地由亲情萌生出你浓我浓的爱的情愫。婆婆这辈子对爷爷印象最深的也正是那段初恋、想见又不能见的难忘时光,婆婆告诉我:每当听到歌曲马上会想到从未见过面的他,而且随口就必须会哼唱起《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》!那种少女般的娇羞和甜蜜,一次次又重新回到了不再年轻的脸庞。
朝鲜战争胜利结束后,爷爷转业回到了徐州。回到部队不久,两个年轻人于1956年顺利成婚,从此成为了幸福的一家人。婆婆于58年随军去了徐州,2年后爷爷奉命去北京坦克学校学习,婆婆带着出生一岁的女儿又回到重庆工作和生活。两年后,爷爷学成归来,婆婆又带着孩子返回了徐州,直到64年爷爷转业到重庆合川,婆婆再度相伴回到重庆。
婆婆毕业于重庆工程学校(现重庆交大),能说会道、伶牙伶齿,绝对的女中强人,正义感满满。随军期间工作于徐州建筑工程公司,当过教师。爷爷转业后,婆婆一直工作于重庆市总工会南岸办事处,做职工教育工作,“文革”后作为南岸区总工会工作人员,负责维权工作直至退休。
爷爷王世福在部队师部从事财务工作,转业到地方后在合川商业部做会计。“文革”后,由革委会调回重庆,供职于南岸区工业局直至退休。这样分分合合,兜兜转转,带着2子1女,一家人终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稳定下来。
爷爷告诉我,对婆婆印象最深、最美好的一件事,是第一次见面,与婆婆在徐州火车站的第一次真正见面。爷爷去火车站接婆婆,远远就看到婆婆高高地举着一个包,做为接头暗号,一脸健康肤色(年轻时喜欢篮球运动,被晒的),年轻漂亮、活力四射!爷爷说起都是一脸幸福的微笑,甜蜜之情溢于言表,瞬间重回初恋。
现在夫妻俩一起选择入住同辉养老,婆婆继续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领导作风,说话做事向来雷厉风行,对爷爷要求颇高;而爷爷总是保持绅士般的微笑,并一副好脾气地看着婆婆,最后婆婆也没撤,同样报以微笑而终结分歧和尴尬。
每次看到他们这样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,各自拄着拐杖,婆婆在前,爷爷在后,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,就闻到了幸福和爱情的味道,我笑了!这才是真正的爱情,相濡以沫,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,你不离我不弃,相守白头。因为一首军歌而开出的爱情花,结出的婚姻果,时隔多年,依然如此鲜活,让平淡的生活,不觉无味。愿世界处处洋溢着幸福,有人无悔陪你到白头!
( 陈正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