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资讯热线
T:400-6868-797
央视:距离老去还有多远?2.5亿老年人的后半生如何安放?
发布者:管理员 浏览量:554 发布时间:2020年12月08日

国际上通常将65岁以上人口确定为老年,但在我国,年满60岁的公民就迈入了老年阶段。随着人均预期寿命逐步增长,老年时光的年限也不断延展,“老了之后怎么办”不再只是临近退休人士思考的问题,它正在变成全社会共同讨论的话题。

网络上的讨论常常有两个中心思想,逐渐成长的年青一代既忧心自己老去的那一天,也为父母的后半生操碎了心。微博#当代90后的初老症状#话题阅读量达到1.8亿;“中国人为什么无法接受将父母送养老院?”的知乎提问下有704个回答;网友们还在豆瓣建立起“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组织”。

不过,在网络上发声的多数人并未真正跨过那道年龄门槛,对于养老生活,他们只是道听途说。那么,超2.5亿老年人都在如何养老?

今年年初,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在文章中透露:2019年末,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,占比18.1%。换句话说,我国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.5亿。老年人口增长幅度明显放缓,但老年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仍在逐年上升。

2019年11月1日,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新闻发布会上,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书记李志新表示,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,75%以上的老年人都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。

而失能是老人们面对的更加严峻的健康挑战。一旦失能,那意味着老人可能无法完成吃饭、穿衣、洗澡、上厕所、室内走动、上下床中的一项或者全部。

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底,我国失能、部分失能老人约4000万,其中有1200万是完全失能的老年人。

但即使如此,大多数老年人也不愿意在养老院走过生命的下半场。他们大多倾向于在熟悉的地方养老,在“初老”阶段,这个地点是自己家,到了后半程,老人们会越发需要子女的照料和陪伴。

老人们对于“养儿防老”观念的认同也就顺理成章。在农村,更多老人选择在子女家养老,也就有更多老人认可“养儿防老”。

微信图片_20201208145309.png

和传统观念一致,子女是老年人照料工作的主要承担者。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,对于照顾自己或者配偶,他们渐渐变得力不从心,政府和老人的子女逐渐接过这一责任。而社区在其中的作用还有更多的探索空间。

微信图片_20201208145316.png

当子女无法满足老人的需要时,他们会考虑住到养老院。超过半数的养老机构和老人住所的距离不超过2公里,但也有13.2%的老年人需要走20公里才能找到一家养老院或敬老院。

微信图片_20201208145323.png

农村老人需要探寻的距离更远,因为有养老设施的乡村不如城市那么多。

微信图片_20201208145326.png

令人欣慰的是,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在不断增长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, 至2019年末,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.4万个,养老服务床位761.4万张。

对于在机构养老的花费,近半数老年人的接受程度在每月2000元以下。 能够每月花费超6000元的5.1%,是老年人中的高端消费人群。

微信图片_20201208145330.png

来源:央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