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资讯热线
T:400-6868-797
网络改变老年人“刻板印象”
发布者:管理员 浏览量:470 发布时间:2021年07月23日

戴着老花镜在桌前练习书法、穿着艳丽飘逸的衣裙在广场上舞动、推着小推车穿梭在菜市场讨价还价、灶台前忙碌——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脑海中,老年人都应该过着与互联网和网络小说“绝缘”的生活。当我们看到捧着手机痴迷于总裁文、每天按时开直播的老年人,总觉得空气中飘浮着超出想象的违和感。

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调查和报道将老年人真实的精神世界还原到桌面上来。老年人的生活,可能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,也提醒全社会,到了改变对老年人“刻板印象”的时候了。


老年人也爱总裁文?


“女人,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。”“三少,找到少奶奶了,她带了一对双胞胎回国来了。”“三分钟内,我要她的全部资料。”——这些熟悉成“梗”的台词,被认为是总裁文的代表性语录。


总裁文,一种充分洞悉年轻女性对爱情和生活充满幻想特质的言情小说类型。通过打造或腹黑、或冷漠、或霸道等具备个性而又完美到无可挑剔的男主,营造或甜宠、或虐心、或反转的故事情节,俘获了一众年轻女性的芳心。除了总裁文,穿越、修仙、重生等也是近年来极受欢迎的网络言情小说题材。此类网络小说的情节、对白通常都与日常生活形成强烈反差,通过满足读者的幻想,从而吸引他们心向往之。


出乎意料的是,现实生活中沉迷于网络言情小说的,并不只有年轻女性群体,还有老年群体: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,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群体中,6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比逐年稳步增长;《掌阅2019年度数字阅读报告》显示,60岁以上的银发族虽然在用户规模上无法与新生代匹敌,但人均互动次数和打赏月票数远超其他年龄用户,具有强劲的潜力。北京大学中文系在2020年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,细致梳理了不同代际的读者群对不同的题材、情节、人设的偏好度,并得出了一幅“代际肖像画”,60岁以上读者偏好现代言情、重生、兵王等类型。


两位直播网购“达人”


如果说老年人迷网文尚算是“中规中矩”的话,那像直播、网购等更新潮的“玩法”,也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参与。


“各位亲中午好,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。”午饭后,65岁的海叔架好了手机架,花半天时间摆弄好儿子刚给买来的声卡,打开直播软件上线与粉丝见面。


直播间里的20位粉丝,多是海叔的亲朋,但他仍然像站在舞台中央那样饱含激情地献唱,时不时还与直播间的粉丝互动。或许是因为海叔的歌喉的确出众,或许是他的开朗感染了大家,抑或是亲朋好友出于对海叔的支持,20位粉丝一直不停地刷着爱心和礼物。


“谢谢各位亲的热情支持。接下来,我再为大家献上一首《你是我梦里醒不了的梦》。”看着屏幕上令人眼花的互动反馈,海叔越发地起劲儿,一口气儿唱了五六首拿手曲目。唱了一个多小时后,海叔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直播。


海叔迷上直播是今年年初的事儿。他有一家自己的小工厂,近年来厂里生意不景气,他也用不着总在厂里盯着,突然闲下来就想找点事情做,由于疫情隔离政策和工作原因,今年春节儿子一家回家团圆的愿望也落空了。为了打发漫长的空闲时间,海叔和妻子开始在手机上找乐子。


“现在挺多人都开直播,你唱歌这么好不试试?”妻子的一句话,开启了海叔的直播之路。如今,海叔在手机上直播,一旁的妻子就捧着手机盯着互动,在他无暇回应粉丝评论的时候提示一下,直播完了还会给海叔一些建议。


“直播不到一个月,我就赚了100多块呢!”谈起直播成绩,海叔语气中透着欣喜和骄傲。现在,海叔的直播设备越发齐全,钻研直播“吸粉”技巧的时间也越来越多,直播俨然已从打发时间的爱好变成了令他痴迷的副业。


手机屏幕的另一端,62的沈阿姨刚刚起床就开始了“冲浪”的一天。沈阿姨的早安,从购物直播开始。


两年前,沈阿姨从工作了半辈子的化工厂退休,突然的悠闲让沈阿姨手足无措。“以前在厂里,我是算账最快的会计和业绩最好的业务员。有时整个厂一大半的订单都是我跑来的,整个厂的工人都等着我跑订单回去发工资。”对比之下,最初的退休生活在她看来有些浑浑噩噩。


后来,像许多年轻人一样,沈阿姨把网上冲浪当作打发时间的主要方式。观看购物直播时,沈阿姨并不会盲目购买,而是经过充分对比和计算后挑选出几家物美价廉的店铺,自己购物的同时也会分享给朋友和小辈儿。即使是面对不熟悉的人,沈阿姨分享起网购经验也总是滔滔不绝。渐渐地,她变成了大家眼中的“种草达人”,曾经的成就感再次回到她身边。


像海叔沈阿姨这样介入网络、有着令人惊喜的新潮爱好和行为的老年人,不在少数。据《2021年中国银发经济洞察报告》,我国60岁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超6000万,他们之中居住在二线及以上城市的那部分人的手机“冲浪”TGI值高于100(关注度高于整体水平)。这意味着,老年群体与互联网结缘的深度,显然已经超出了我们想象。


改变“刻板印象”


互联网给老年群体带来的改变,让“刻板印象”这一社会心理学命题被提上了桌面。


所谓“刻板印象”,即社会共识对群体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总结,并描摹出的“标准”形象,从而构成了社会整体对这一群体抱有的固定思维。


“刻板印象”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,也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,更不考虑个体的差异,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。当我们缺少深入了解时,“刻板印象”就成为我们对某一群体乃至其中个体的认知。在不同性别、地域、职业等群体标签之下,个体之间的差异被忽略,从而被赋予了同样的期待或概括。久而久之,女孩比男孩要听话、山东人都吃煎饼卷大葱……一系列固定统一的特质构成了我们脑海里的女孩、山东人。


从当前看,社会对老年人的“刻板印象”也是同样粗暴笼统。此前,学者施密特、博兰德与翰马特等人在研究中发现,社会对老年人的“刻板印象”涵盖了孤独感、迟钝、固执保守、唠叨、爱管闲事等多项特征。同样,老年群体就应该过花鸟鱼虫、含饴弄孙的生活,也是我们通常对当前老年群体的“刻板印象”。


而当前互联网的出现,对老年人的重新塑造已经不可逆转:网络小说,直播、网购、短视频等娱乐化应用与老年群体的相遇,如同一场必然发生而且效果惊人的化学反应。正因如此,当“海叔们”和“沈阿姨们”表现出自我娱乐、热爱新鲜事物等与群体属性标签背道而驰的个性时,社会应及时修正对老年群体的固有认知。


同时应改变的,还有另一个“刻板印象”:互联网只是在工作和家庭中被需要感纷纷减弱时,老年群体寻求慰藉、宣泄情感的被动出口。其实,互联网的出现,也为手握大把时间的老年人提供了参与更丰富生活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新载体。从这个角度看,正视并挖掘老年群体偏好的互联网产品开发,既关乎抢占这一“价值洼地”,更关乎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和“印象”改变。


来源:大众日报,作者:徐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