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块不起眼的边角料,通过精心设计、裁剪、缝制、刺绣以后,变成实用的生活用品,装点环境,美化心灵。
“手工”和“布料”的组合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探索的广阔空间。这就是永康市高镇小学广受师生们喜爱的“织吾布言”美术晚托特色课程。
“织吾布言”美术特色课程以“布艺”创作实践为媒介,将布艺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,在题材选择、教法研究、实践表达的研究过程中,力图构建一套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趣味性、生活化的布艺课程体系,探索一套注重引导儿童自我感受、体验、尝试以及创造性表现的教学指导方法,发展儿童的观察力、审美能力、美术表现能力、创意实践能力。
之所以选择布艺,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十分贴近学生生活,且拥有深厚历史沉淀,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教育资源的宝藏。其获取素材便捷,原料环保,艺术形式多变,可童趣,可质朴,亦可典雅大气,有一种特殊的治愈力量。且布艺制作的过程,需要调动各种感官,手脑结合,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。学生在布艺的世界里探索,创造,抒发情感,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,对于培养其手脑结合、色彩搭配、立体造型以及多种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。
开展布艺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“慢”下来,静静地去编织属于自己的心灵,用一针一线的点点的时光去治愈自己和身边的人,当看到那些稚嫩童趣的作品时,想必任何人内心那柔软的一处都会为之温暖起来。人们可以从这些作品里获得美,感知善,小作者们因此而自豪而成长。
提高孩子们的色彩搭配能力
布艺作品非常锻炼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,同时对造型能力的提升也渗透在每一次创作中。民间布艺作品,需要学生抓住用色鲜艳、强对比、夸张、热烈的感觉;在做玩偶时,会有意引导学生使用柔和的邻近色。所有的布艺作品都遵循大调和小对比的配色原理,使作品出现在相应的地方都具有和谐的美感。平时在美术课堂中比较难消化的色彩知识,在布艺的课堂中变得更加直观、便于理解。
提高孩子们的立体造型能力
布艺的作品形式变化丰富,如平面拼贴、浅浮雕、立体造型等。这些不同形式的手工创造对学生的造型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。通过动手实践,学生们对表现的对象形成空间想象思维,全方位、多角度的观察是必须要有的创作前提。
提高孩子们的多种协调能力
完成一件布艺作品,学生的眼、手、脑需要通力合作,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如想象力、观察力、模仿力、艺术思维能力等都逐步提高。有的手工布艺步骤复杂,需要学生调动起坚韧不拔的耐心;有的作品体积较大,需要合作完成,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贡献合作的力量。在具有包容性的,愉快的学习氛围中,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。
“布”言“布”语,广泛吸收
布艺特色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,加强布艺艺术的运用,并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,动手制作,使学生在艺术课堂实践过程中获得艺术的熏陶。同时在艺术课程保证的前提下,我们将特色课程的开展做到持续化、经常化、系统化。在特色课程的开展的基础上,还进行了家长教学,社区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,以期让更多的学生制作布艺艺术的经验,更好的促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、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对布料的裁剪、粘贴、缝制,还能将“技能”迁移到生活中,联系到其他学科中,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。
一“布”一步,小有成就
在校艺术节活动中,我校布艺手作品展上可爱精致的作品和独特的布展形式最为吸睛,大量师生兴致勃勃地观赏讨论。“多功能收纳袋”、“立体布艺画”、“织布蔬果”等等,我们将作品重新组合,在校艺术节上以“布艺小市集”的形式,向广大师生、家长展示了学习成果,在校内外收到了一致好评,得到了教研员的支持和肯定。
小作者们获得了良好的艺术实践机会,广大观众也获得了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。
往外一“布”,璀璨夺目
2019年10月我校大型布艺装置作品《蝶》在市艺术节上以清新典雅之姿展露头角。这是对“十八蝴蝶”的致敬。高镇小学延续着“十八蝴蝶”和而不同,雅以致远的美丽传统。
作品如梦似幻,璀璨夺目,由纸艺蝴蝶、布艺蝴蝶、竹扎蝴蝶三个部分构成,是“十八蝴蝶”艺术的衍生,是对传统进行其提取,改良,再创作之后的全新艺术形象。
蝴蝶翅膀上的纹样不仅从大自然真实蝴蝶身上寻找灵感,又从传统中摄取养分,赋予作品诗意内涵,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中的连绵青山,马远《层江叠浪》图中的翻卷浪潮,来自敦煌的桃花、莲花、火焰……在蝴蝶翅膀上化成蝶纹竞相展现。“最是橙黄橘绿时”“日出江花红胜火”“春来江水绿如蓝”“桃花灼灼有光辉”“两岸青山相对出”“未觉池塘春草梦”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”,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正是这八只蝴蝶的诗化写照。
作品在永康市艺术节上得到了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,在观展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,更在高小师生心目中留下了灿烂的一页。
更进一“布”,“蝶蝶”不休
2019年12月,我校布艺装置作品《艺蝶归心》受浙江师范大学邀请,参加“非遗传承与基础教育的使命”作品展,获得了一致好评。
我们以蝴蝶的蜕变过程展示非遗作品的魅力,我们用极具中国特色的“纱”“丝”制作了大面积的背景层次,透过半透明的材质特点将蝴蝶“隐藏”试图寻找中国式的艺术哲学。
我们用布艺之蝶承继非遗传统,传递校园文化,以小小工匠精神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蜕变。
“布”说非遗,继承传统
“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”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教育,使学生充分体味这些艺术背后的历史、文化,从而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。高小的布艺课程除了基础技能知识外,更将发源于高镇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十八蝴蝶”文化融入其中。
“十八蝴蝶”传递的是老百姓对真善美的渴求,是美好吉祥的化身。它的道具、服装的制作,舞蹈音乐的编排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韵味,在带领学生欣赏、探访、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典雅质朴,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强文化自信,激发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之情。